[设计模式]之十七:外观模式


定义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此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它有一点像代理模式,外观层就类似代理层。假设外界有很多接口,用户不需要了解这些接口调用顺序,用户只需要提出需求,外观层负责组织调用外界接口实现用户的需求,实现后抽出一个直接实现功能的接口交给用户使用。这就是外观模式的作用。

根据“单一职责原则”,在软件中将一个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有利于降低整个系统的复杂性,一个常见的设计目标是使子系统间的通信和相互依赖关系达到最小,而达到该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入一个外观对象,它为子系统的访问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单一的入口。
-外观模式也是“迪米特法则”的体现,通过引入一个新的外观类可以降低原有系统的复杂度,同时降低客户类与子系统类的耦合度。

外观模式要求一个子系统的外部与其内部的通信通过一个统一的外观对象进行,外观类将客户端与子系统的内部复杂性分隔开,使得客户端只需要与外观对象打交道,而不需要与子系统内部的很多对象打交道。
-外观模式的目的在于降低系统的复杂程度。
-外观模式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户端使用的便捷性,使得客户端无须关心子系统的工作细节,通过外观角色即可调用相关功能。

UML

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SubSystem1 {
    public void method() {
        System.out.println("SubSystem1 is doing sth.");
    }
}

public class SubSystem2 {
    public void method() {
        System.out.println("SubSystem2 is doing sth.");
    }
}

public class Facade {
    SubSystem1 s1;
    SubSystem2 s2;

    public Facade() {
        s1 = new SubSystem1();
        s2 = new SubSystem2();
    }

    public void Func1() {
        s1.method();
    }

    public void Func2() {
        s1.method();
        s2.method();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Facade facade = new Facade();
    facade.Func1();
    facade.Func2();
}

//输出
SubSystem1 is doing sth.
SubSystem1 is doing sth.
SubSystem2 is doing sth.

评价

优点

  • 对客户屏蔽子系统组件,减少了客户处理的对象数目并使得子系统使用起来更加容易。通过引入外观模式,客户代码将变得很简单,与之关联的对象也很少。
  • 实现了子系统与客户之间的松耦合关系,这使得子系统的组件变化不会影响到调用它的客户类,只需要调整外观类即可。
  • 降低了大型软件系统中的编译依赖性,并简化了系统在不同平台之间的移植过程,因为编译一个子系统一般不需要编译所有其他的子系统。一个子系统的修改对其他子系统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子系统内部变化也不会影响到外观对象。
  • 只是提供了一个访问子系统的统一入口,并不影响用户直接使用子系统类。

缺点

  • 不能很好地限制客户使用子系统类,如果对客户访问子系统类做太多的限制则减少了可变性和灵活性。
  • 在不引入抽象外观类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子系统可能需要修改外观类或客户端的源代码,违背了“开闭原则”。

使用

外观模式应该是使用比较多的模式

  1. 首先,在设计初期,要有意识地将不同两个层分离,在层与层直接建立外观Facade,为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
  2. 在开发阶段,子系统往往因为不断重构演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增加Facade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减少它们间的依赖。
  3. 在维护一个遗留的大型系统时,可能这个系统已经非常难以维护和扩展。可以为新系统开发一个Facade,让新系统与Facade交互,Facade与遗留代码交互。

文章作者: Wossoneri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Wossoneri !
评论
  目录